3、评价指标
对猪色氨酸需求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日增重、饲料效率和血清尿素氮等。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研究猪色氨酸需要量时,得到的结果不同。Bur-goon等(1992)、伍喜林等(1994)和林映才等(2001、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生长育肥猪的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与日粮色氨酸含量符合曲线回归关系。这表明在满足需要之前。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性能与日粮色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强:满足需要后,进一步提高色氨酸水平,对生产性能无益。Han等(1993)报道,日增重在可消化色氨酸水平达到0.137%时最高.而获得最佳饲料报酬所需的可消化色氨酸较之要少,为0.122%,也就是在获得最大饲料效率后,提高日粮色氨酸水平.采食量仍可提高。因此,最大采食量对色氨酸的需求大于最大饲料效率。高晶(2005)研究表明,色氨酸对采食量的调节在满足动物生长需要之后,进一步增加日粮色氨酸含量,单位色氨酸增加的采食量呈下降趋势,直到对采食产生抑制作用。
血清尿素氮是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及蛋白质代谢水平的指标。Sawadogo等(1997)报道,仔猪日粮中色氨酸含量从0.14%增加到0.26%.血清尿素氮含量呈线性下降,猪体内蛋白质和色氨酸的存留率都显著提高:伍喜林等(1994)和林映才等(1999)也认为血清尿素氮含量与日粮色氨酸水平呈负相关。林映才等(2002)研究结果表明.生长育肥猪日粮中色氨酸水平对日增重的效应与其对血清尿素氮的效应一致,吴新连(2003)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因此,以血清尿素氮作为评价指标时.血清尿素氮含量最低时日粮的色氨酸含量可以获得最大日增重,而获得最大日增重所需的色氨酸较获得最佳饲料效率要高,所以不同的评价指标将得出不同的需要量。
4、日粮营养成分
色氨酸需要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粮氨基酸可利用率的差异,尤其当采用不同日粮类型或使用合成氨基酸时(Han等,l993)。研究表明,当采用玉米一鱼粉一玉米蛋白粉型日粮时.总色氨酸含量为0.205%时生产性能最佳(吴新连.2003;林映才等,2002;Burgoon等,l992)。而Guzik等(2002)使用的是玉米一豌豆型日粮,以可消化色氨酸为0.18%时生产性能最佳(总色氨酸为0.22%)。日粮类型不同导致总色氨酸需要量不同,采用可消化氨基酸体系研究色氨酸的需要量在理论上可减小利用率差异带来的影响。
4.1 蛋白质水平和大分子中性氨基酸 影响猪采食量的主要因子是日粮蛋白质和色氨酸的水平,仔猪可通过提高采食低色氨酸含量的低蛋白质日粮来满足色氨酸的需要(Henry等,l992)。Boomgaardt和Baker等(1973)的试验表明,l0 kg仔猪采食玉米一明胶日粮。日粮蛋白质水平从10%升高到l8%时。色氨酸需要量则由0.071%递增到0.119%。
血液中色氨酸与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在通过血脑屏障时,发生竞争,进入血脑屏障的色氨酸含量与脑组织中与采食有关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及代谢产物)的浓度直接相关。因此,饲料中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势必影响动物采食,增加对色氨酸的需要量(Henry等,l992)。林映才等(2002)研究结果表明,日粮色氨酸含量在一定范围之内,无论是生长猪,还是育肥猪。采食量均随着日粮中色氨酸/大分子中性氨基酸比率的升高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当日粮色氨酸满足最大生长速度需要后,进一步提高日粮色氨酸/大分子中性氨基酸比率,单位色氨酸获得的体增重趋于降低。
4.2赖氨酸水平 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日粮赖氨酸水平。已有研究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或不同日粮条件下,猪的限制性氨基酸顺序和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不同,日粮的赖氨酸水平也因此不同,从而导致色氨酸的需要量发生变化。林映才等(2002)研究生长育肥猪真可消化色氨酸需求参数时,生长猪总赖氨酸为0.75%(真可消化赖氨酸为0.685%),得到真可消化色氨酸为0.144%,育肥猪总赖氨酸为0.60%(真可赖氨酸为0.541%),得到真可消化色氨酸为0.1 14%。张克英等(2001)研究发现20~35kg生长猪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可消化赖氨酸为0.896%,可消化色氨酸为O.17%。
4.3烟酸水平仔猪日粮色氨酸供给不足时,提高烟酸添加量(120 mg/kg),改善了仔猪对蛋白质的利用率(Markant等,l993)。但过量的烟酸对色氨酸的需要量无影响,而烟酸缺乏时,会增加色氨酸的需要量(伍喜林等,199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