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进[研究表明,当猪舍中氨达15µg/kg时,试验猪只开始出现呼吸道疾病,35µg/kg时出现萎缩性鼻炎,并且随着NH3浓度升高两者发病率都急剧上升,验证了国外的研究报道。提出氨浓度超过50µg/kg时,可引起呼吸道粘膜受伤,猪萎缩性鼻炎等流行性的疾病的暴发与猪舍中NH3的浓度呈现正相关。文利新等研究发现,冬季,猪舍氨气等大量有害气体大量积聚,会加速高热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保育猪的死亡率会更高。
2.4 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许多经滴鼻、点眼和喷雾等途径进行免疫接种的疫苗都是首先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当氨气浓度过高时能够损坏该类细胞的作用。此外,畜舍内高浓度氨气还能增加疫苗接种反应,出现呼吸道症状。
2.5 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氨是氮氢化合物,在大气中与酸性物质反应形成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等。在荷兰,这些盐类物质的沉积已经被确认为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因为氨经过硝化菌的作用后会释放两个H,进入土壤。过量流失的氮会进一步造成表面水和土壤的超营养化,超营养作用会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最敏感的是水生生态系统,直接的表现就是水生物种下降。同样,一些敏感的植物,如针叶树、西红柿、黄瓜和果树等,会因过度施用氨沉积的肥料而遭破坏。
2.6 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氨对于养殖人员的影响很大,对于一些人来说,就算4µg/kg的浓度也会引起眼睛受刺激,25µg/kg则会刺激软组织。养殖人员由于长期暴露于有氨气的环境里,健康会受到不良影响。25µg/kg通常是每天8h工作在氨气环境中的养殖工人的职业极限浓度,而短期暴露15min的极限浓度是35µg/kg,人处于300µg/kg氨浓度下就会有生命危险,超过2500µg/kg则可能致死。工作在空气质量差的畜舍的养殖工人,会出现咳嗽、痰多、哮喘、鼻炎、胸闷、眼睛发痒、疲劳、头疼和发热等症状。
3. 氨气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猪舍环境管理 3.1.1 合理选址和科学设计 猪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地形开阔、排水方便、通风良好,周围无居民区、无化工厂、屠宰场和矿区的等污染较多地方。猪舍的设计应合理,做到彻底及时排出粪便、垫料和污水等废弃物,通风换气良好,尽量减少舍内有害气体产生。
3.1.2 加强日常管理,切断氨源 猪舍应应及时彻底的清理粪尿、污水等废弃物,保证舍内清洁。同时还应全面检查、冲洗和消毒的饮水系统,保证水流通畅,无滴水、漏水现象,保持干燥。在冬春季节到来之前,应提早做好保温取暖工作,条件较好养殖户的可采用暖风炉进行取暖,垫草要经常更换,防止有害气体超标。
3.1.3 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在冬春季节,农村养殖户为了节省空间,保持舍温,增加养殖数量,经常通过加大饲养密度来实现。由于饲养密度过高,造成氨气的产生随着温度升高而剧增,危害动物健康。因此,实际生产中,养殖户在加大养殖规模时,应兼顾舍内的环境卫生。
3.1.4 建立合理的通风换气制度 合理的通风换气,可及时彻底排出舍内产生的有害气体。一般,通风换气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气温较高的中午进行。
3.2 利用保健养猪技术,优化饲料配方,改善营养水平,减少氨的排放量 保健养猪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亚健康状态的猪机体进行调控,促进其向健康方向演化,阻止其向疾病方向发展。其原则是“扶下祛邪”。所谓治标不如治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猪舍的氨气污染,首先要从猪本身抓起。
扶正就是保持或增强猪自身的抗病能力,又称之为主动保健。主要措施包括:一、应用免疫注射方法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抗病力;二、应用营养与免疫调控的方法以及其它技术手段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抗病能力。营养供给不足或不平衡均会影响猪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病能力,营养调控也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重要保健措施。
祛邪就是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又称之为被动保健。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常用的措施包括:⑴搞好环境卫生。卫生条件好,可以减少60%~70%的致病因素,也就可以大幅减少氨的聚积。⑵消毒。避免氨气污染下各种有害病、细菌等的侵袭。⑶驱虫。猪舍氨气浓度高,是各种虫类滋生和繁衍的充分条件。⑷在饲料中添加各种降氨除臭物质。⑸提供好的“风水”和饲养管理。风是指猪舍选址适当,通风向阳,可以减少氨的产生;水是指给猪群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也可间接减少氨的排放。⑹合理的饲料配方。具体如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