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以患病动物的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口蹄疫的特点是起病急、传播极为迅速。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物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发病率可达100%,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该病一旦发生,如延误了早期扑灭,疫情常迅速扩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并且很难根除。控制和扑灭猪口蹄疫的有效措施是扑杀病猪和怀疑染毒猪,限制动物移动和肉品上市,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口蹄疫发生后,不但疫区和非疫区间的活畜和畜产品交易受到严格限制,更为严重的是畜产品国际贸易会立即断绝,从而使有口蹄疫的国家或地区外贸收入和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损失。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在15个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有7个血清型(O、A、C、Asia1(亚洲1)、SAT1(南非1)、SAT2(南非2)和SAT3(南非3)),型间无交叉保护。
临床症状 口蹄疫发病初始,猪往往出现精神抑郁、发热、流涎、跛行,但特征性症状是口、鼻、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继而水疱破裂,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 猪口蹄疫的潜伏期为2~3天,个别情况下1天发病,慢者为14天表现症状。首先表现发热,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依墙呆立,蜷腿而卧,不愿走动,跛行。检查时发现蹄部有水疱性病损。最初蹄冠部皮肤发白,出现水疱,然后迅速扩展到蹄后部的球节处,继而延伸到蹄叉,发生水疱之处表现为深红色斑块和破溃。由于炎症在蹄的皮基部蔓延,常使角质和基部分离,脱匣。此时病猪经常躺卧或跪行,膝盖、飞节等处会有明显外伤。口腔、舌面和上腭常出现豌豆大的水疱,有时数目很多,破裂后上皮层变成微白色碎片而脱落。唇内侧有时出现水疱,并继而形成烂斑。鼻镜部也可发生多个水疱。
诊断鉴别 口蹄疫的临诊症状主要是口、鼻、蹄、乳头等部位出现水疱。发疱初期或之前,猪表现跛行。一般情况下主要靠这些临诊症状可初步诊断,但表现类似症状的还有猪水疱病、猪水疱疹(SVE)、水疱性口炎(VS)。因此,最终确诊要靠实验室诊断。
防治措施 国内外对口蹄疫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下五项措施证明是有效的: 1.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疫情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扑杀动物的范围,扑杀措施由宽到严的次序可为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区所有易感动物。 2.免疫接种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现行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注射密度达80%以上时,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疫苗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实施免疫接种应根据疫情选择疫苗种类、剂量和次数。常规免疫应保证每年2~3次,每头份疫苗含3PD50以上。紧急预防应将每头份疫苗提高到6PD50,并增加免疫次数。 3.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上述动物和物品的引入和进口保持高度警惕。疫区必须有全局观念,其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运出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4.动物卫生措施疫区除对场地严格消毒外,还要关闭与动物及产品相关的交易市场。 5.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追溯和追查易感动物及相关产品外运去向,并对之进行严密监控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