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MH与其它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已引起了兽医学家的高度重视,据报道,MH与PRRSV、PCV2、Pm和APP等病原均有较强的协同作用,而与SIV则有一定的叠加作用。我们知道发生蓝耳病后最重要的是防止继发感染,如HPS、APP和链球菌等,但前提是MH和PCV2的免疫确实。可见,对于呼吸道疾病的原发病原——MH,人们应认清MH与其他病原的相互作用关系,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4.猪流感的疫情亟待关注
猪流感病毒(SIV)是PRDC中常见的原发病原之一,对养猪生产的影响主要在保育和育肥期。该病具有“一过性”的特点,预防控制的重点在于母猪,现国外已研发有猪流感疫苗。
5.猪瘟、伪狂犬等疫情波动不断
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根除了猪瘟和伪狂犬,但目前这两种病在我国仍处在波动不断的状况。
我国已在猪瘟控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没有了大规模爆发的报道,近年来却呈上升态势,母猪带毒现象严重,普遍存在有非典型性猪瘟的情况,发病主要集中在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带毒母猪通常表现为隐性或潜伏感染,是最易被忽视的、最主要的传染源。带毒母猪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造成胎儿死亡形成木乃伊,或在吮乳期死亡。耐过猪可终身带毒,并且对猪瘟疫苗产生先天性免疫耐受,不能产生猪瘟抗体,造成恶性循环。临床上易发生其他细菌性病原继发感染,导致死亡率上升,呼吸道问题严重。
尽管我国研制的猪瘟疫苗是有效的,但发病原因仍出在猪瘟疫苗的质量和操作使用上面。无论哪个猪场都不可能保证没有猪瘟病毒的污染,猪瘟病毒感染必然导致哺乳仔猪和各育猪的发病,建议慎重选择猪瘟疫苗,同时加强疫苗操作的监管。另外,猪场应加强自身猪群猪瘟的发病检测和疫苗免疫效果监测,根据情况制定可靠的免疫程序。
伪狂犬病(PR),自1947年首次报道以来曾给我国养猪业带来沉重打击。目前,本病已得到多数规模化猪场的重视,相应采取了疫苗免疫等预防措施,使得该病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逐步减小。然而,近年来该病又有了新的变化,即从典型症状转为非典型症状,其所造成的死亡率虽已大大降低,但主要影响猪群生长速度与繁殖性能的提高,控制力度不够的猪场则仍然面临野毒攻击造成重大损失的威胁。
笔者曾在1998-2007年对全国各地区PR 野毒感染抗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PRV野毒阳性率自2002年以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猪群平均阳性率20.85%,尽管母猪感染逐年下降,但育肥猪感染率却居高不下,平均值高于各生产阶段感染的平均水平。PRV感染育肥猪常以慢性呼吸道症状为主,症状轻微,但增重迟缓、饲料报酬率低、上市时间迟。
6.多重感染和细菌性继发感染严重
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是近年来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猪群发病通常由2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又称共感染)所造成的,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
临床上的多重感染包括病毒的多重感染、细菌的多重感染以及病毒与细菌的多重感染,但多以PRRS、PCV2、SI和MH的原发感染,继发HPS、APP等为主,需要关注的细菌病还有梭菌的威胁,包括A型和C型。细菌病都是作为继发感染的形式出现的,这也是2006年后发病猪多分离出细菌的原因。关于细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猪体本身存在的如PM、HPS和大肠杆菌等内源菌产生继发感染。这类细菌在猪体抵抗力强的阶段不发病,当猪体抵抗力下降,尤其发生免疫抑制时就会在猪体滋生,一旦发 病无法控制,发生高死率的情况大多是严重的细菌性继发感染造成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即是在发生病毒性多重感染后,如何有效控制细菌性的继发感染。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