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 |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同力兴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技术服务 >> 疾病防治 >> 正文 |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由猪附红细胞体(Epery fhrozoon Sius)引起,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特征贫血、黄疸、发热。 本病1932年Doyle印度首次报道,目前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于1981年首次在家兔发现附红细胞体,以后证明人群中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存在。近年随种猪、商品猪的流通及吸血昆虫、垂直传播,在我国大面积蔓延,而且目前多以亚临床形式表现,造成国内养猪业非典型猪瘟泛滥;乳猪蓝耳病及圆环病毒发病率增加,使养猪业蒙受巨大损失。 ㈠ 病原:附红细胞体过去认为是一种原虫病,后来根据生物学特性归入立克次体目,无姜浆科附红细胞体属。近来有些人认为支原体。猪上分为附红细胞体和小附红细胞体,是附红细胞体在成熟过程中形态和大小的改变。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数为环型、球型、卵圆型,少数呈顿号状和杆状。附红细胞体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病原引起的变形红细胞经过脾脏时被清除,并发生溶血。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方式增殖,迄今为止不能在非细胞培养基上繁殖。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比较敏感,一般消毒药几分钟内可将灭活。 ㈡ 流行病学:附红细胞体可寄生在鼠、绵羊、山羊、牛、猪、狗、人等。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免疫防疫健全的猪附红细胞体和猪之间能保持平衡,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数量水平非常低,猪受强烈应激时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血清学阴性猪仍可携带附红细胞体并传播给其它动物。 传播途径: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传播。目前危害猪场最严重的途径为垂直传播。 流行特点:多爆发于夏秋或雨水较多季节;但目前国内猪场传播特点主要在母猪分娩前后表现亚临床症状,主要因妊娠后期和分娩应激造成严重的亚临床症状,如伴发非典型猪瘟、伪狂犬、蓝耳病时,猪群易爆发流产。 ㈢ 临床症状:动物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经过,受应激后可出现临床症状,潜伏期随动物种类不同,有较大差异,介于2~45天。 断奶仔猪及阉割几周后的仔猪易感染爆发,急性期体温达42℃,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贫血,粘膜苍白,有时黄疸,背腰及四肢末梢淤血,特别耳边缘发绀。 慢性感染猪消瘦,苍白,有时出现荨麻疹型皮肤变态反应。 感染母猪在分娩前7天至分娩后20天左右出现临床症状。急性母猪表现厌食,高热达42℃,乳房及阴门水肿持续1~3天,母猪无奶或奶少。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不发情、返情,妊娠后期流产,产弱仔,急性病例出现酸中毒和低血糖。 育肥猪感染时皮肤潮红,体温40℃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成年猪发病后死亡率低,但乳猪、仔猪发病后死亡率高。 ㈣ 病变:血液稀薄,如凝固不良(发热病猪血液呈清漆样,不粘附试管壁);皮下粘膜、浆膜苍白或黄染,有时可见皮下组织弥漫性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黄染,喉头粘膜、肺浆膜、胸腔浆膜、胃浆膜、肠浆膜黄染,胃粘膜黄染,有时有散在出血斑;消化道有不同程度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肾肿大、质脆、黄染,肝、脾肿大,肝脂肪变性,一般肝早期呈杏黄色,严重呈金黄色,慢慢恢复为土黄色、棕黄色;胆汁浓绸有的可见结实样物质,脾被膜有结节。心肌苍白、松软,冠状钩脂肪消失、严重时呈黄色胶胨样。 ㈤ 诊断 1 镜检:鲜血压片或涂片染色,制备血涂片必须将血液加热到38℃,否则因冷凝素作用使红细胞凝集,难以辨认。 2 血清学试验 ⑴ 补体结合试验:病猪出现症状后1~7天呈阳性反应,2~3周后转为阴性,本方法不能检出耐过猪。 ⑵ 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40为阳性,能检出耐过病猪。 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适合小猪、公猪诊断,也不适用于急性发病期。 ⑷ DNA技术:发病后24小时即可出现PCR阳性 ㈥ 防治 1 土霉素拌料500克/吨 2 阿散酸等有机砷制剂拌料 3注射血虫净、914等 4 贫血仔猪补右旋糖苷铁200mg/头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debao 阅读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