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措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定居于扁桃体并黏附到细胞上皮,可被巨噬细胞迅速吞噬或吸附并产生毒素,这些细胞毒素对肺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具有潜在的毒性,可破坏免疫器官,引起免疫抑制。急性和亚急性病例以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为特征;慢性病例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本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日益严重。
一、流行病学
本病病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一种呼吸道寄生菌,并具有高度的宿主特性,本病一般多在规模化猪场发生,以6周~3月龄仔猪最易感。饲养环境的突然改变,密集饲养,通风不良,气候突变和长途运输等因素可明显地影响发病率及死亡率,随饲养管理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而不同程度地降低。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种。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猪群中1头或几头猪常突然发病,并可在无明显征兆的情况下死亡。随后病情发展很快,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5℃以上。病猪精神萎顿、食欲明显减退或废绝,张口伸舌,呼吸困难,常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分泌物,鼻端、耳及上肢末端皮肤发绀,可于24~36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耐过者可逐渐康复,有的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亚急性或慢性 常由急性转变而来,病猪体温不升高或略有升高,食欲不振,阵咳或间断性咳嗽,增重率降低。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很多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它病原微生物侵害时(如肺炎霉形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蓝耳病病毒),则临床症状可能加剧。
三、剖检病变
剖检变化主要为肺炎和胸膜炎,最急性型的病变类似类毒素休克病变,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粘液性分泌物。肺充血、出血,肺泡间质水肿,靠近肺门的肺部常见出血性或坏死性肺炎。急性型多为两侧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亚急性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致使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常与肋胸膜形成纤维性粘连。慢性型则在肺膈叶见到大小不等的结缔组织环境的结节,肺胸膜粘连,严重的与心包粘连。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确诊需进行病原学诊断。 诊断时应注意与猪支原体肺炎、肺炎型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及伪狂犬、蓝耳病相区别。支原体肺炎一般表现为咳嗽与气喘,剖检主要表现为肺部两侧对称性的肉样变或胰变,一般不引起死亡,而多杀性巴氏杆菌肺部感染病变多在前下部,胸膜肺炎的肺部感染部位多在后上部且有局灶性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有多系统性。伪狂犬及蓝耳病的诊断要结合猪群的流行病学及血清学、病原学的检测。
五、综合防治
严格引种 防止引入慢性、隐性猪和带菌猪,一旦传入健康猪,则难以清除,如必须引种,应隔离并进行血清学检查,确为阴性猪方可引入。
免疫接种 疫苗是控制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在规模化养猪场应用效果显著,目前市场上有亚单位苗和灭活苗两种,每种疫苗都有不足之处,不能抵抗所有血清型的攻击,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基因缺失弱毒苗对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免疫效果,有望取代目前的灭活苗。
药物预防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用药情况,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头孢噻呋、地米考星、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单诺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较敏感。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发病猪,可用首选药物进行口服和注射同时给药,具有良好的效果。对未发病猪群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给药,先用治疗剂量给药数天后,改用预防量给药数周或数月可控制此病的发作。根据实践经验,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且不同的菌株产生的耐药性也不相同。因此,在本病的防治过程中,对用于预防的药物应有计划地定期轮换使用,最好做药敏实验。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预防伪狂犬、猪瘟、蓝耳病、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等疾病。这些疾病可以破坏猪的免疫系统或肺脏的防御功能,从而使猪对放线杆菌的易感性增加,因而一定要做好这些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猪舍及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同时要减少猪的应激,改善和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感染前两周免疫,使用对应血清型。总之,对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控制应以免疫预防为主,并结合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